欢迎访问

通栏广告测试

“会呼吸”的城市向大庆人走来

2024年06月06日 09:01:25 | 来源:掌尚大庆

黎明湖公园完善工程、晚报大街及周边易涝区段源头减排项目、龙凤区卧龙路雨污分流项目……随着一个个项目推进,“海绵城市”成为高频热词。

“百湖”大庆,因湖而润、因水而活。可因为境内无山地势平坦多洼地,自然条件上的先天不足,让城市环境“优于水”的同时也“忧于水”,积水内涝成了城市发展的“内伤”。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何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如何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的城市基础?

答案就是建设海绵城市。

“让城市学会呼吸”的海绵城市建设令人期待

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自由吸水、放水,再遇到大雨、内涝,就不怕会“城内看海”了。

2022年6月,大庆市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是黑龙江省唯一示范城市,也是迄今90个示范城市中纬度最高的城市。

一城风光半城绿。

从概念到试点,再到系统化全域推进,两年的时间,一个个海绵项目从理念落地成为实景,城市蓄水、渗水和涵养水能力持续提升,让城市更宜居,也让市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转变和好处。

高位统筹 规划先行

使海绵城市建设有章可循

下暴雨,城市内涝,车辆行人出行受阻;干旱时,城市供水趋紧,园林绿化“嗷嗷待哺”……

海绵城市建设,是解决这些城市难题的利器。

“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广场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市城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朴雪银告诉记者。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又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既考验着城市设计建设者的智慧,也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功力。

为让海绵城市的梦想早日照进现实,大庆多方联动高位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紧密结合市情实际,将原市政府管理的“大庆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市委管理,实行市委书记和市长任“双组长”的高规格领导体制。

组建大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专班,住建、城管、财政、发改、水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宣传等8个部门抽调精兵强将,会同中规院、市规划院共60余人专职集中办公。

设立综合协调组、整改项目推进组、新建项目推进组、工程督导组、宣传培训组、资金保障组、技术咨询组、项目设计组、考核督办组等9个专项工作组,明确分工、统一指挥、高效调度。

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并没有局限设置试点地区,而是“全面开花”。

市委、市政府与大庆油田、大庆石化公司建立联合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地企合作机制,各区也都比照成立海绵城市建设专班,市域全域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我市还加快规划立法,通过构筑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堡垒”,使海绵城市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大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后,将在保证立法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推动立法进程,力争10月底前正式发布。《大庆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大庆市排水防涝专项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已经正式实施。还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全过程管控的通知》《大庆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等文件。

为确保海绵城市建设质量,我市还通过全过程咨询、组织培训、技术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强海绵城市人才队伍建设。在大庆市住建业联合会专门成立海绵城市建设分会,在全国、全省诚邀重量级专家组建大庆市海绵城市建设专家库,为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开展技术指导、提供咨询服务。

规划一张网、建设一盘棋、上下一条心,为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大有可为”的施展空间。

高效推进 品质主导

让城市畅快“呼吸”

6月2日,在龙凤区卧龙路龙凤大街至外环东路路段上,正在进行“雨污分流”项目建设。开挖、铺设、管道安装、回填压实……各类机器和施工人员正在加紧作业,预计6月底完工。

卧龙路两侧有几家单位,还有300多家商户,由于是老城区,地下管线也存在着诸多历史遗留问题,两侧商服及部分住宅的生活污水,均排放至雨排管线内,和雨水一起进入龙凤湿地,严重影响了水体水质。

这次改造,将对雨水和污水进行分流,新建一个污水通道,将道路两侧的生活污水进行截流。项目建成后,龙凤湿地的水更加干净,也有助于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为市民提供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在萨尔图区秋林商场后侧,会战大街雨排改造项目也在如火如荼推进中。更新改造涉及的地方有会战大街、东光小区和秋林商场后侧,工程完工后,强降雨时会战大街部分路段积水的问题将得到解决。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海绵城市的设计不仅体现在城市基础建设里,也融入市民居住的小区之中。

东风新村二区、后澳龙小区等源头减排项目完成后,新村二区5个组团63栋楼约1万名居民将切实享受到“海绵福利”。

朴雪银告诉记者,我市通过发挥湖泡调蓄作用、加强源头减排设施、补齐排水管网及泵站短板、探索雨水利用途径、慎重选择下渗设施等系列举措,谋划了118个海绵建设项目,全部融入海绵要素。

年初开始,市住建局就积极谋划今年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多次召开调度会,对项目建设认真部署,责任到人,让工程保质保量如期完成。

截至目前,118个项目中,2022-2023年项目50个,已完工31个,开工在建19个。2024年新建项目68个,已完工1个,已开工23个,预计6月底前开工18个,正在履行前期程序22个(以上不含4个服务类项目)。所有开工项目力争今年底前完成。

自海绵城市建设以来,我市已经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截至目前,排水干渠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超过50%城市建成区面积内涝防治标准达到10年一遇,消除内涝积水区段8处、占比88.9%,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超过40%,雨水资源化利用量达到24.9万吨/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84.45%,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BOD平均浓度达到137.06毫克/升,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

连线成片 彰显特色

让海绵城市成为亮丽名片

如何厚植“海绵”底色,让城市更好“呼吸”?

没有现成的样板让大庆“照搬照抄”。因为大庆是全国90个海绵示范城市中纬度最高的城市,气候严寒且地势低平,冻胀、盐碱、面源污染等特征明显,常规的海绵设施并不完全适应大庆的气候和地理、水文特征。

为此,大庆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积极探索适用于北方严寒低地海绵城市的建设经验。针对短历时强降雨频发给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带来较大考验以及部分湖泡污染防控压力大等问题,制定了“蓄滞排为主、强化净用、适度下渗”的海绵城市建设思路。

在排水系统设计方面,将道路、建筑、绿地等区域相互衔接形成完整排水网络;在园林绿化方面,深层次结合排水设计,打造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增加城市绿地雨水吸纳能力;在建筑设计方面,重点关注雨水排放收集,结合绿色建筑理念提高建筑节水性能;在道路建设方面,提升道路渗水性能以及路侧绿带的滞蓄净化功能。

结合大庆“百湖之城”湖泡湿地众多的特点,以湖泡综合治理为抓手,深度融合城市内涝治理、水生态环境整治、雨水资源利用以及美丽宜居海绵型社区建设,实现“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城市愿景。

公园、小区、绿地、大道……丰富的“海绵”场景承载了大庆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多姿多彩。随着海绵城市理念“嵌入”城市建设,越来越多的“海绵”空间将串联起城市的生态与人文,助力城市畅快“呼吸”,不断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记者:陈经宇

编辑:唐唐